來(lái)源
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山里紅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實(shí)。
別名
山里果、山里紅、酸里紅、山里紅果、酸棗、紅果、紅果子、山林果。
產(chǎn)地
主要分布于山西、河北、山東、遼寧、河南等地,盛產(chǎn)于山東泰沂山區。
采收加工
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切片,干燥。
性狀鑒別
果實(shí)類(lèi)球形,直徑1-1.5cm。表面深紅色,有小斑點(diǎn),頂端有宿存花萼,基部有細長(cháng)果柄。質(zhì)堅硬。氣微清香,味酸微澀。以個(gè)勻、色棕紅、肉質(zhì)者為佳。
性味歸經(jīng)
甘,性微溫,酸,入脾、胃、肝經(jīng)。
性能特點(diǎn)
本品酸甘開(kāi)胃,微溫能通,消化行散,藥力頗強。入脾、胃經(jīng),善消食化積,治油膩肉積。入肝經(jīng),善活血散瘀,治血瘀痛經(jīng)、經(jīng)閉等。
功效
消食化積,活血散瘀。
主治病證
(1)食滯不化,肉積不消,瀉痢腹痛。
(2)淤血痛經(jīng)、經(jīng)閉,產(chǎn)后瘀阻腹痛,胸痹心痛。
(3)疝氣偏墜脹痛。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9-12g, 大劑量 30g; 或入丸散。消食導滯宜用焦山楂。
使用注意
本品味酸,故胃酸過(guò)多者忌服,脾胃虛弱者慎服。孕婦禁止服用。
飲用做法
(1)山楂茶
原料:山楂500克,干荷葉200克,薏苡仁200克,甘草100克。
制法:將以上幾味共研細末,分為10包,每日取一包沸水沖泡,代茶飲,茶淡為度。
(2)山楂銀菊飲
原料:山楂、銀花、菊花各10克。
制法:將山楂拍碎,與銀花、菊花共同放杯中代茶沖飲,為1日量。
(3)山楂橘皮飲
原料:生山楂、橘皮、荷葉各20克,生薏苡仁10克。
制法:將以上幾味共研細末,入暖水瓶中用沸水沖泡,1日飲完。三月有效。
(4)健美消脂茶
原料:山楂20克,澤瀉、萊菔子、麥芽、茶葉、藿香、赤大豆、云茯苓、草決明、陳皮、六神曲、夏枯草各7克。
制法:將以上各味入砂鍋中加水煎熬,濾汁飲用,為一日量。
(5)健美消脂茶
原料:生山楂、生首烏、夏枯草、澤瀉、萊菔子、茶葉各10克。
制法:將以上各味同入砂鍋加水適量煎煮,濾汁飲用,為1日量。
故事
清代有一名宮廷作家叫高士奇,曾參加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的遠征。
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,高在隨康熙去寧夏督師途中,寫(xiě)過(guò)一首名為《果子單》的七言詩(shī),詩(shī)中說(shuō):“紺紅透骨油拳薄,滑膩輕碓粉蠟勻。草罷軍書(shū)還滅跡,嘴來(lái)枯思頓生津!
高士奇在“果子單”下自注道“山楂,煮漿為之,狀如紙薄,勻凈,可卷舒。色紺紅,故名果子單。味甘酸,止渴!笨梢(jiàn),所謂“果子單”就是現在的“果丹皮”。
相傳李時(shí)珍鄰居家的孩子患了重癥消化不良癥,面容消瘦,腹大如鼓,孩子在偶然采食了山上的新鮮山楂后,疾病竟霍然而愈。
所以,歷代醫家都以山楂為消導要藥,認為它能消食。臨床證明:小兒患消化不良癥,吃些山楂水或山楂食品,可幫助消化,并能開(kāi)胃助餐;慢性胃炎病人,平素胃酸偏少,食后腹脹,如在飯后嚼食幾粒鮮山楂,對消食除脹很有靈驗。
一位年近百歲的長(cháng)壽老人,每次飯后總要吃一、二粒山楂,幾十年來(lái)從未得過(guò)消化不良。